老爸看不成材的兒子不順眼,兒子看曾經叱吒風雲的老爸不長進。這個家,還有整天搞不清楚狀況的外婆,以為過去的六十年都在度假。哈佛法學院畢業的老爸阿齊 茲;一個整天耍聰明惹麻煩的兒子拉加,原本以為永遠都無法繼承父業,卻最終還是聽了爸爸的話攻讀法律。拉加還沒出生的時候,他們家和其他住在海法的阿拉伯 人一樣,被迫搬離,遷居拉姆安拉。這一家人的故事當然沒有在這裡結束。自此之後,他們每天望向山另外一頭的海法,閃爍著明亮的光輝,家所在的方向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在讀「我們一家陌生人」前,我對於巴勒斯坦一點都不熟,印象中這個部份是唸書時期的「精簡教材」,老師說不用念,因為不會考。以致我印象中對於巴勒斯坦的記 憶就是地理課本上用紅色粉臘筆畫上的大叉叉!(囧)對於這樣一個那麼遙遠、那麼不熟悉的國家的故事,照理說讀來難免讓人有點格格不入?但是初閱「我們一家 陌生人」時,很快就沈浸小說裡,一點違和感都沒有!

1948年,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與各地來的猶太人開戰,當時的多數阿拉伯人深信「戰爭 只是一時的」(搞不好當時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根本搞不懂這是「戰爭」),二個星期後,我們將再回到溫暖的小窩,繼續過著從前富裕又溫馨的生活。於是匆匆 的在家具上蓋上白布出門了-雖然有點憂心,卻還是以渡假之姿出門了!舉家「渡假」到拉姆安拉(原巴勒斯坦城市,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被約旦吞併)後,發現這假 期被迫無限期延長了!事實是,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家園上建立了以色列。這場戰爭,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輸了-輸了家園、失去了昔日的房子、財富、生活……! 這麼血淋淋的事實確實難以承受,於是有些人活在過往的榮耀裡,深信總有一天會再重返故里-如作者的外婆;也有些人接受戰敗的事實,開始以政治的手段積極尋 求在和平、平等的基礎點上與以色列共存共榮-如作者的父親。

故事至此,相信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並不難理解,甚至能感同深受,因為巴勒斯坦的 歷史在某種程度上竟然跟我們祖先的曾經有著驚人的相似!1939年,國民政府「轉進」台灣,絕大多數隻身到來的軍人(現在榮民)、逃難過來的小老百姓深信 老蔣會帶著他們在短期內反攻大陸,但數十載過去,往昔的光輝終究只停留在追憶裡,太多太多人帶著一個美好的夢、更多的遺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老去、死 去……。

「沒有國,哪裡會有家」,人們在國破家落之後,開始尋求認同感、歸屬感(尤其我們的國家迄今都還在努力中)。作者的父親積極投入 政治行動,希冀以政治的力量重新將自己的國家建立起來,進而去開創一個理想、平等、富裕的地方,讓往後的世世代代不再流離失所、不需寄人籬下,更不會遺忘 真正屬於自己的歷史!只是他的政治理想,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幻滅,甚至讓他變成不受歡迎的人!

作者作為在拉姆安拉出生的第二代,兒時在 外婆及父親等的影響下,他對於腳下的拉姆安拉與長輩口中的家園產生矛盾的情節。但相較於尋求國家的認同歸屬,作者更在乎能夠得到自己父親的認同-「我們一 家陌生人」,簡言之就是一個尋求認同歸屬的故事!成年後的作者用父親不認同的方式-以人權擁護者的身份活動-忙碌著,甚至因為彼此行事風格迥異而有過爭 執、有過冷戰,但事實是,作者成功的以另一種稍溫和的方式繼續堅持父親的理想!他不諱言:「在我最在乎想要取悅的人眼中我根本算不上成功」,足見,即便摩 擦再多,父親在作者的心中永遠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!

「我們一家陌生人」前半講述巴勒斯坦的歷史,確實有點硬梆梆,但在字裡行間我讀到了 國破家亡造成的失落。說到底,「戰爭」不論目的為何,終究是會讓市井小民身陷痛苦與難過的事情!後半故事轉為深刻描述父親與兒子間含蓄卻相當實在的關懷, 雖然說不出一句「我愛你」,卻彼此牽引著對方的一舉一動,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熱愛對方!讓人在品味其中內斂的愛的時候,不自覺的哭了出來!到了最後才發 現,其實這也是一個相當相當感人的親情故事!

不負責任的推薦指數:9

備註:
1、聯經出版社,99年10月1日出版。
2、圖片及簡介分別轉自、節自金石堂網路書店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